文/王剑利
自小,我就爱吃甜食,也许是那时候的日子太苦,也许是我体内缺“糖”的缘故。
十岁上下的时候,一次我和爷爷去姑家。步行了十几里,一进门,我姑就烧水泡茶炕点心。话还没说上几句,茶泡上了,点心也盛上了。我十几里的路跑下来,肚子确实有些饿,坐在爷爷一旁的凳子上,拿起点心就吃。狼吞虎咽了一个,又拿起第二个,三两下就给进肚了。待吃第三个的时候,爷爷急忙制止住我,说:热点心不敢多吃,吃多了会伤人。看着我那么爱吃点心,在我们回家的时候,我姑把剩下的几个全用纸包上,让爷爷带了回来。
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吃点心,距今应该有四十五、六个年头了。
几年后,我考上了师范。那年春节,母亲和哥哥都拿出钱来,让我买上点心和酒,去老师家走走,以谢老师的辛勤付出。在他们心目中,点心是至高无上的礼品,应该送给至亲至敬的人。
再后来,我成家了,年年都少不了买点心,去孝敬岳丈岳母。还好,二老心疼我这个碎女婿,也大方舍得。每每逢年过节,只要我去,一定有点心招待。慢慢地,我爱吃点心在亲戚们传开了。但是,一直惦记着爷爷对我说的话,一次贵贱不敢多吃。当然,是为了自家的身体,也是出于礼节,我不能因为喂嘴而失了体面。
工作这些年来,每逢春节和中秋,单位上少不了发些米、面、油和水果,自然,春节必有糕点,中秋少不了月饼。开始那些年,我是不太讲究牌子的,光看品种多与少,权衡价位的高与低。忽然有那么一年,我看到了单位发的月饼盒上印有“志宽”的字样。我大吃一惊,我师范的语基老师叫“志宽”。从此,“志宽”食品在我的脑海中有了印象。
好像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凡是单位发春节和中秋的礼品,甚至端午节的礼品,必有“志宽”的糕点、月饼和粽子。我愈发地好奇了,莫非它就是我老师的产品?
几经打听,我终于地知道了,我的老师九二年下海经商,从事食品行业,创办了西安志宽食品公司,他任总经理,亲自负责食品研发与食品安全管理。他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奋斗着,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他被省、市、区三级聘为创业专家指导团导师,被省内一些大专院校聘为客座教授,获得陕西省秦饼传承特别贡献奖,是陕西食品行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近年来,获得西安市劳动模范、陕西好人和西安市道德模范提名奖,还获得过国家光彩之星,他的家庭也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
从此,我多了一份骄傲和炫耀,也更加地关注起了“志宽”食品。虽然其包装不是多么地大气和时尚,但是,它的内质让人放心。记得岳父在世的时候,有一年我带着“志宽”糕点去拜年,他老人家一尝那点心,一边点头一边叫好:“这点心好吃,这点心好吃!”至今我都记得他老人家当时喜形于色的样子。过了很久,我无意中在他家板柜的台布下看到了平平展展的“志宽”糕点的包装盒。我有些莫名其妙,随口一句:“还要这干啥?”他老人家随即回答道:“这点心好吃,我怕忘了牌子,所以留着。”
老人说的是肚底子的真心话,也就是从这以后,吃“志宽”糕点成了他的念想。他说,哪怕年年吃,都有吃不厌的感觉。我知道了老人的心思,从那以后,我只要到岳丈家去拜年,或者过会去他家走亲戚,一定会带上“志宽”糕点。或者一旦买上了“志宽”糕点,也一定会第一时间给他送去。
当然,给老岳丈送去的“志宽”糕点,不是他独享。他吃,我的岳母也吃。他们知道我也爱吃点心,总会给我留上一两个。有时,我老岳丈干脆当下就拆开来,把孩子们叫到跟前一同享受那酥酥的、甜甜的香香糕点。
如今,我依然爱吃糕点,而“志宽”糕点我更爱吃。毕竟,它是我老师属下的员工们先做人后做出的饼,起始于1992年,快三十年了,“还是那些年的味道”,算得上是陕西传统的名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