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洛市丹凤县蔡川镇庵底村,驻村第一书记郭广富带领工作队用两年时间书写了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这个曾因养殖技术瓶颈制约发展的村落,如今己建成省级药用动物研究示范基地,鼯鼠养殖规模突破4.5万只,年产值达1700万元,带动周边8个村500余户农民踏上致富快车道。
科技赋能破解养殖困局。2023年8月,商山林场选派郭广富担任庵底村第一书记时,该村己有20余年鼯鼠养殖历史,但始终未突破“小散弱”困境。养殖户张红亮回忆:“过去遇到鼯鼠拉稀就束手无策,成活率不到60%”。工作队入户调研发现,76%的养殖户缺乏系统技术,38%的养殖场存在圈舍通风不良、饮料配比失衡等问题。
为此,工作队构建起“三维一体”技术服务体系,联合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建立专家工作站,邀请云南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野化训练研究,打造“理论授课+实操演练+线上答题”培训模式。在标准化养殖基地,专家手把手指导村民搭建双层笼舍,配置自动饮水系统,制定“三阶段饮料配方”——幼鼠期侧重蛋白质、成年期增加纤维素、繁殖期补充微量元素。
“去年亲眼看到专家给发病鼯鼠做药敏试验,才明白科学防治的重要性。”养殖户王大姐展示着她的《养殖日志》,里面详细记录着温湿度变化、饲料消耗量、疾病防治等数据。通过“老带新”互助机制,像她这样的“养殖小白”半年就能独立处理常见病症,养殖成活率提升至92%。
产业升级延伸价值链条。面对单一销售模式的瓶颈,工作队挖掘出鼯鼠养殖的“第二增长极”。经检测,当地鼯鼠粪便五灵脂有效成分含量超国家标准15%,工作队立即引进智能分拣设备,建设标准化晾晒场。“以前当废料处理的粪便,现在每吨能卖1.2万元。”养殖大户周建华算着增收账,去年仅五灵脂加工就增收3万元。
在产业链前端,工作队争取60万元资金建成4万株侧柏苗圃基地,实现饲料自给率85%;中端推动瑞强重合作社与新雨丹药业签订包销协议,建立“幼鼠供应一技术指导一产品回购”闭环;后端开发鼯鼠主题研学项目,打造集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示范引领带动区域发展。庵底村已形成“一核多极”发展格局:省级研究示范基地开展良种选育,6个标准化养殖场实行分级养殖,12名“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养殖户刘建军的智能化养殖场配备环境监测系统,通过手机就能实时调控温湿度,年出栏幼鼠达5000只。
在郭广富推动下,蔡川镇建成3个养殖小区,带动周边8个村发展鼯鼠养殖。通过“借鼠还鼠”模式,合作社向脱贫户提供种鼠,回收时扣除成本,目前已有250户参与养殖。“去年卖出200只幼鼠,加上五灵脂收入,纯赚8万多。”脱贫户李福全的养殖场里,一排排笼舍整齐排列,鼯鼠在滑翔架上灵动跳跃。
站在新建成的鼯鼠滑翔观测台前,郭广富展望未来:“我们将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鼯鼠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力争三年内打造秦岭药用动物产业高地。”从技术破局到全链升级,从单村突破到区域联动,这个深山小村正以科技为翼,飞向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刘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