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9-86178533

首页 >> 商洛 >> 正文

商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月份健康风险提示

2025年09月05日 16:21  商州疾控

进入9月,商洛市商州地区气温逐步回落,昼夜温差明显加大,偶有阴雨天气,气候条件变化易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结合8月疫情监测数据及本地秋季疾病流行规律,商州区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9月份需重点关注手足口病防控,高度警惕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传播风险,同时做好基孔肯雅热、登革热输入防范及水痘、感染性腹泻的日常预防,切实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

01手足口病

(一)疫情态势

9 月迎来开学季,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单位学生集中返校,人员聚集性显著增强,交叉感染风险大幅上升。尽管 8 月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平稳,但随着校园集体活动恢复,病例可能出现小幅反弹,5 岁以下儿童仍为主要易感人群,校园及家庭需同步强化防控措施。

(二)疾病特点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 A16 型、肠道病毒 71 型为主)引起,核心表现为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散在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伴随低热、食欲不振、咽痛等症状。该病传染性极强,可通过密切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或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衣物等传播;少数患儿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重症,若未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三)预防措施

强化个人卫生习惯:家长需教育儿童养成 “勤洗手、讲卫生” 的习惯,返校后、饭前便后、接触玩具或公共物品后,必须用肥皂或洗手液配合流动水,按照 “七步洗手法” 彻底清洗双手(时间不少于 30 秒)。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玩具,避免交叉感染;若儿童出现发热、皮疹、口腔疱疹等症状,需立即居家隔离,待症状完全消失后再返校,防止病毒扩散。

严格落实校园防控:幼儿园、小学需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每日入校前检查学生体温及皮肤状况,发现疑似症状学生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送医,同时做好缺勤学生追踪,详细记录缺勤原因。教室、活动室、午睡室等场所每日通风 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保持空气流通;门把手、楼梯扶手、课桌椅、玩具等高频接触部位,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按说明书稀释)擦拭消毒 2 次,定期对地面、门窗进行全面清洁。

完成疫苗接种:6 月龄至 5 岁儿童是手足口病 EV71 疫苗的重点接种对象,需全程接种 2 剂次(间隔 1 个月)。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 EV71 型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02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

(重点防范输入风险)

(一)疫情态势

当前商州区无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本地病例,但国内广东、云南等南方省份仍处于高发期,基孔肯雅热病例也持续报告。9 月正值开学和中秋假期前夕,人员跨区域上学、旅游、探亲活动增多,输入性风险仍需警惕;且本地白纹伊蚊(两种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仍有活动,若出现输入病例,存在本地传播的潜在风险。

(二)疾病特点

两种疾病均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传播途径一致但症状存在差异: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 1-12 天,发病急,体温迅速升至 39℃以上,伴有剧烈关节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部分患者出现皮疹、恶心、呕吐、头痛、肌肉疼痛,少数人可能出现出血、肝酶升高等情况,一般不致命但恢复期较长。

登革热:潜伏期 3-14 天,患者表现为高热(39-40℃),伴随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俗称 “三痛”),部分人出现皮疹、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牙龈出血),严重者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出现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三)预防措施

减少流行地区出行:尽量避免前往广东、云南等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流行地区,若因特殊情况必须前往,需提前准备长袖衣物、驱虫剂等防护用品,全程做好防蚊措施。

强化防蚊与环境清理: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室内安装蚊帐、纱窗,使用蚊香、电蚊拍杀灭蚊虫。同时及时清理居住环境中的积水(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桶、下水道等),对无法排空的积水投放灭蚊幼药剂,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

做好健康监测与就医:从流行地区返回商州后,需持续自我健康监测 14 天(登革热最长潜伏期),若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便于及时诊断治疗。

03感染性腹泻

(一)疫情态势

9 月气温虽有所下降,但仍适宜细菌、病毒滋生,感染性腹泻仍有散发病例报告,其中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仍是主要类型。随着校园开学,集体单位(如学校、幼儿园)若存在手卫生不佳、饮食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可能引发聚集性疫情。

(二)疾病特点

诺如病毒感染:起病急、传染性强,儿童以呕吐为主要症状,成人以腹泻为主,均伴随腹痛、恶心、发热,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密切接触传播,易在集体单位暴发。

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 6 月龄至 2 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 “蛋花汤样” 腹泻(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伴随发热、呕吐,易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三)预防措施

严格做好手卫生:养成饭前便后、处理食物前后、接触动物或其排泄物后洗手的习惯,用肥皂或洗手液仔细清洗双手(不少于 30 秒),并用流动水冲净,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接触口鼻或进食。

保障饮食饮水安全:坚持食用熟食,肉类、禽类、蛋类彻底煮熟煮透,不生食海鲜、肉类;水果食用前洗净、削皮;饮用水选择煮沸后的开水或合格预包装水,不喝生水。购买食品选择正规商场、超市,不购买变质、过期、无标签的食品。

强化隔离与消毒:感染性腹泻患者从患病至康复后 3 天内需居家隔离,避免与家人密切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需及时用含氯消毒剂处理(作用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被污染的衣物、被褥、餐具及环境(地面、桌面)需彻底消毒,防止病毒扩散。

04水痘

(一)疫情态势

9 月校园开学后,学生聚集性增强,水痘传播风险上升。尽管 8 月商州区水痘病例较少,但水痘传染性极强(易感人群接触后发病率超 90%),且患者在出疹前 1-2 天即具有传染性,易在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单位引发聚集性疫情,需重点做好校园防控。

(二)疾病特点

水痘由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发病初期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 1-2 天后皮肤出现斑疹、丘疹,随后转为疱疹(内有清亮液体,易破裂),最后结痂;皮疹多见于躯干、头部,四肢较少,且伴随明显瘙痒。患者从出疹前 1-2 天至疱疹完全结痂期间均具传染性,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

(三)预防措施

及时接种水痘疫苗:适龄儿童需按程序接种水痘疫苗,1 岁半接种第 1 剂,4 岁接种第 2 剂。接种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不仅能降低感染风险,即使感染也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

加强个人防护与隔离: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玩具;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居家隔离,避免前往学校或人群密集场所,防止抓挠皮疹引发皮肤感染,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瘙痒,待疱疹完全结痂后再恢复正常活动。

落实校园防控措施:学校、幼儿园严格执行晨午检及因病缺勤追踪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者;教室、宿舍每日通风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门把手、楼梯扶手、课桌椅、玩具等高频接触部位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2 次,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05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

(一)疫情态势

9 月商州地区仍处于蜱虫活跃期(一般持续至 10 月),秋季田间劳作、山林散步、校园户外活动等场景增多,人群被蜱虫叮咬的概率升高。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作为蜱传疾病,虽目前本地报告病例数较少,但疾病病死率较高,存在人传人的风险,且无特效治疗,农民、户外工作者、学生等群体需重点加强防护。

(二)疾病特点

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蜱虫(俗称 “壁虱”“草爬子”)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等体液感染。该病潜伏期一般为 7-14 天,发病初期表现为高热(体温多在 38.5℃以上),伴随全身酸痛、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发病 3-5 天后,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部分人伴随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能出现脏器功能损伤(如肝肾功能异常)、出血倾向(牙龈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重症。

(三)预防措施

做好户外防蜱防护:前往田间、山林、草地等蜱虫易出没区域时,需穿长袖上衣和长裤(建议选择浅色衣物,便于发现蜱虫),将裤脚扎紧或塞进袜子,避免皮肤裸露;在裸露皮肤及衣物外层喷涂含避蚊胺(20%-30%)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每 4-6 小时补喷 1 次,增强防护效果。户外活动结束后,及时检查全身(重点检查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若发现蜱虫附着,切勿直接用手拔除(避免蜱虫口器残留皮肤),应使用镊子夹住蜱虫头部轻轻拔出,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叮咬部位,必要时就医处理。

减少蜱虫滋生环境:定期清理居家及周边环境,清除庭院、绿化带的杂草、落叶、枯枝,保持环境干燥整洁,破坏蜱虫栖息场所;家中饲养宠物(如狗、猫)的居民,需每周检查宠物毛发,避免宠物携带蜱虫进入室内;田间劳作时,避免长时间在草丛、灌木丛中停留,减少与蜱虫接触机会。

加强健康监测与就医:被蜱虫叮咬后,需持续进行 2 周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以便医生及时开展实验室检测和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同时,避免接触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医护人员或家属护理患者时,需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接触后及时洗手消毒。

责任编辑:yuki

上一条:山海情深 大爱相续——山阳县召开教育“组团式”帮扶座谈会 下一条:七彩一“夏”·“暑”你精彩——山阳县第四小学暑期综合德育实践作业展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