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9-86178533

首页 >> 商洛 >> 正文

商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月份健康风险提示

2025年09月30日 08:18  商州疾控

进入10月,商洛市商州地区气温持续下降,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阴雨天气更为频繁,潮湿凉爽的气候不仅利于部分病原体存活繁殖,且随着深秋户外劳作、校园集体活动及节假日人员流动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发生变化。结合9月疫情监测数据及本地深秋疾病流行规律,商州区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10月需持续关注手足口病校园防控,重点防范其他感染性腹泻病聚集性发生,警惕流行性腮腺炎在集体单位传播,做好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收尾期防护,同时严防基孔肯雅热、登革热及疟疾输入风险,关注隐翅虫皮炎的预防,切实保障自身及家人健康。

一、手足口病

(一)疫情态势

10 月校园教学活动进入常态化,幼儿园、小学等集体单位人员聚集状态持续,虽 9 月部分学校已通过防控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但低龄儿童(5 岁以下)免疫力仍较弱,且深秋室内活动增多、通风频次易受天气影响,仍存在病例散发病例或局部小幅反弹可能,家庭与校园需持续同步强化防控。

(二)疾病特点

由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A16 型、肠道病毒 71 型为主)引发,核心症状为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现散在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伴随低热、食欲不振、咽痛,少数患儿可能引发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重症。该病传染性极强,可通过密切接触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或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餐具、衣物传播,且患儿在症状出现前 1-2 天即具备传染性,易在低龄儿童群体中隐匿传播。

(三)预防措施

强化个人卫生:家长需持续督促儿童养成“勤洗手、讲卫生” 习惯,返校后、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玩具或物品后,必须用肥皂 / 洗手液配合流动水,按 “七步洗手法” 彻底清洗双手(不少于 30 秒);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若儿童出现发热、皮疹、口腔疱疹,立即居家隔离,及时送医就诊,待症状完全消失后遵医嘱和幼儿园、小学传染病防控要求返校,避免病毒扩散。

严格校园防控:幼儿园、小学需坚持晨午检制度,每日检查学生体温及皮肤状况,发现疑似症状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送医,同时做好缺勤追踪;教室、活动室等场所需克服阴雨天气影响,在天气转晴时段每日通风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门把手、课桌椅、玩具等高频接触部位,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按说明书稀释)擦拭消毒 2 次,定期全面清洁地面、门窗。

推进疫苗接种:6 月龄至 5 岁未完成全程接种的儿童,建议到就近接种点完成手足口病EV71 疫苗接种(全程 2 剂次,间隔 1 个月),该疫苗可有效降低 EV71 型病毒感染导致的重症和死亡风险,为低龄儿童提供关键防护。

二、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一)疫情态势

10 月气温虽低于夏季,但 10-20℃的环境仍适宜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致泻性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存活,若存在食材储存不当、餐具消毒不彻底或手卫生不佳等问题,易引发聚集性疫情。其中诺如病毒感染因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仍是集体单位主要风险,轮状病毒则需重点关注 6 月龄至 2 岁婴幼儿群体。

(二)疾病特点

诺如病毒感染:起病急,儿童以呕吐为主要症状,成人以腹泻为主,均伴随腹痛、恶心、低热,部分患者出现头痛、乏力,病程通常1-3 天;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源、密切接触及气溶胶传播,在食堂、教室等密闭场所易快速扩散。

轮状病毒感染:多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蛋花汤样” 稀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伴随发热、呕吐,病程 3-8 天,若未及时补充水分,易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能危及婴幼儿生命。

(三)预防措施

严守手卫生防线:养成饭前便后、处理食材前后、接触婴幼儿排泄物后洗手的习惯,用肥皂/ 洗手液仔细揉搓双手(手心、手背、指缝、指尖等部位),持续 30 秒以上,再用流动水冲净,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接触口鼻或进食。

保障饮食饮水安全:坚持“生熟分开、彻底煮熟” 原则,肉类、禽类、蛋类需加热至中心温度 75℃以上,不生食海鲜、凉拌生食;水果食用前洗净、削皮;饮用水选择煮沸后的开水或合格预包装水,不喝生水;集体食堂需加强食材储存管理,避免食材变质,餐具使用后需高温消毒或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

强化隔离与环境消毒:患者从发病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 天内需居家隔离,避免前往学校、单位或人群密集场所,减少传播风险;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需立即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按 1:20 比例稀释)覆盖处理,作用 30 分钟后再清理,被污染的衣物、被褥需用热水(60℃以上)清洗并暴晒,餐具、桌面、地面等需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处理患者污染物的人员需根据需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及隔离衣等防护用品。

三、流行性腮腺炎

(一)疫情态势

10 月校园、中学及职业院校学生聚集性强,且流行性腮腺炎易感人群以 5-15 岁儿童和青少年为主,随着深秋室内活动增多、空气流通相对较差,病毒易通过飞沫传播,若学校未及时落实晨午检和疫苗接种核查,可能引发聚集性疫情。目前 9 月商州区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相对较少,但需警惕“症状隐匿期传播” 导致的风险扩散。

(二)疾病特点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潜伏期8-30 天(平均 18 天),发病初期表现为低热、头痛、乏力、食欲下降等全身症状,1-2 天后出现腮腺肿胀,通常先一侧肿胀,1-4 天后累及另一侧,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蔓延,伴随明显疼痛,咀嚼或吞咽时疼痛加剧。患者在腮腺肿胀前 7 天至肿胀消退后 9 天均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患者唾液或被污染的物品传播,部分患者可能引发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影响生殖功能或神经系统健康。

(三)预防措施

及时接种疫苗:接种麻腮风联合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措施,儿童需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18 月龄接种第 1 剂,6 岁接种第 2 剂;未完成全程接种的青少年或成人,可到就近接种点补种,降低感染风险。

加强个人防护与隔离: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的习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通风差的场所;若出现低热、腮腺肿胀疼痛等症状,立即居家隔离,避免上学或外出,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9天,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隔离期间注意休息,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如橘子、醋),减少腮腺刺激。

落实集体单位防控:学校、托幼机构需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每日检查学生腮腺是否肿胀、有无发热,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送医,同时做好缺勤学生追踪,详细记录缺勤原因;教室、宿舍每日通风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门把手、楼梯扶手、课桌椅等高频接触部位,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 1-2 次,定期对食堂、卫生间等公共区域进行全面消毒。

四、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

(一)疫情态势

10 月商州地区蜱虫活跃期进入收尾阶段(通常持续至 10 月底),但深秋仍有间歇性温暖天气,田间秋收劳作、山林采摘、户外散步等活动仍较频繁,农民、户外工作者、学生等群体被蜱虫叮咬的风险尚未完全消失。该病虽本地报告病例数较少,但病死率较高,且存在人传人风险,无特效治疗药物,需做好收尾期防护,避免 “放松警惕” 导致感染。

(二)疾病特点

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主要通过蜱虫(俗称“壁虱”“草爬子”)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等体液感染,潜伏期 7-14 天。发病初期表现为高热(体温多在 38.5℃以上),伴随全身酸痛、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病 3-5 天后,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部分人伴随白细胞减少,严重者可能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牙龈出血、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脏器损伤和出血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

(三)预防措施

做好户外防蜱防护:前往田间、山林、草地等蜱虫易出没区域时,需穿长袖上衣和浅色长裤(便于发现蜱虫),将裤脚扎紧或塞进袜子,避免皮肤裸露;在裸露皮肤及衣物外层喷涂含20%-30% 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每 4-6 小时补喷 1 次;户外活动结束后,立即检查全身(重点关注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若发现蜱虫附着,切勿直接用手拔除或挤压(避免蜱虫口器残留或病原体反流),需用镊子夹住蜱虫头部轻轻拔出,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叮咬部位,若出现口器残留,及时就医处理。

减少蜱虫滋生环境:秋收后及时清理田间、庭院的杂草、落叶、枯枝,保持环境干燥整洁,破坏蜱虫栖息场所;家中饲养宠物(狗、猫)的居民,需每周检查宠物毛发,定期为宠物使用驱蜱药物,避免宠物携带蜱虫进入室内;户外劳作时,避免长时间在草丛、灌木丛中停留,尽量选择开阔、干燥的区域活动。

加强健康监测与就医:被蜱虫叮咬后,需持续进行2 周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便于医生开展实验室检测和针对性治疗;同时,避免接触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医护人员或家属护理患者时,需戴手套、口罩,接触后及时洗手消毒,防止人传人。

五、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重点防范输入风险)

(一)疫情态势

当前商州区无基孔肯雅热、登革热本地病例,但国内广东、云南等南方省份仍处于流行季,且东南亚、非洲等境外地区病例持续报告。10 月正值国庆假期后人员返程高峰,叠加学生返校、务工人员流动,输入性风险仍需警惕;虽本地气温下降导致白纹伊蚊(两种疾病主要传播媒介)活动减弱,但室内温暖环境仍可能让蚊虫存活,若出现输入病例,存在本地传播的潜在风险。

(二)疾病特点

两种疾病均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传播途径一致但症状存在差异: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1-12 天,发病急,体温迅速升至 39℃以上,伴随剧烈关节疼痛(可累及多个关节,持续数周甚至数月,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关节不适),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多分布于躯干、四肢)、恶心、呕吐、头痛、肌肉疼痛,少数人可能出现出血、肝酶升高等情况,一般不致命但恢复期较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登革热:潜伏期3-14 天,患者表现为高热(39-40℃,持续 3-7 天),伴随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俗称 “三痛”),部分人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皮肤瘀点、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严重者可能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出现休克、多脏器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三)预防措施

谨慎前往流行地区:尽量避免前往广东、云南等国内流行地区及东南亚、非洲等境外高发地区,若因工作、探亲必须前往,需提前准备长袖衣物、含避蚊胺的驱虫剂、蚊帐等防护用品,全程做好防蚊措施,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傍晚)户外活动。

强化防蚊与环境清理: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虫剂;室内安装蚊帐、纱窗,使用蚊香、电蚊拍杀灭残存蚊虫。同时及时清理居住环境中的积水(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桶、下水道、空调接水盘等),对无法排空的积水投放灭蚊幼药剂,从源头减少蚊虫滋生,降低媒介传播风险。

做好健康监测与就医:从流行地区返回商州后,需持续自我健康监测14 天(登革热最长潜伏期),若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便于医生及时开展登革热抗原、抗体检测,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六、疟疾

(一)疫情态势

商州区无疟疾本地流行病例,10 月主要风险为输入性疟疾,尤其是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务工、留学、旅游人员返程带来的传播风险。随着国庆假期后人员流动回落,需重点关注从高风险地区返回人员的健康监测,且本地虽无传播疟疾的按蚊(疟疾主要传播媒介),但需警惕 “输入病例引发的偶发传播”,同时避免市民因忽视症状导致重症。

(二)疾病特点

由疟原虫引起,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也可通过输血、器官移植或母婴传播,潜伏期因疟原虫种类不同而异(间日疟12-20 天,恶性疟 8-15 天,卵形疟 11-16 天,三日疟 18-40 天)。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即 “寒战期(全身发冷、打哆嗦)→高热期(体温升至 39-40℃,伴随头痛、乏力)→出汗期(大量出汗,体温下降)”,若为恶性疟,可能出现脑型疟、休克、肾功能衰竭等重症,未及时治疗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低热、乏力,易被误诊。

(三)预防措施

做好境外防蚊防护: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前,可到疾控中心或医院咨询疟疾预防知识;在境外期间,避免在按蚊活跃时段(黄昏至黎明)户外活动,若需外出,穿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虫剂,睡前使用蚊帐(建议选择浸泡过杀虫剂的蚊帐),室内喷洒杀虫剂,减少蚊虫叮咬。

加强返程健康监测:从疟疾高发地区返回商州后,需持续自我健康监测1 个月(覆盖最长潜伏期),若出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出汗或不明原因低热、乏力,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主动告知医生境外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便于医生开展疟原虫检测(血涂片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健康监测期间需要好防蚊虫叮咬措施,避免引起本地传播。

避免误诊与延误治疗:市民需了解疟疾典型症状,若有境外旅居史且出现类似症状,切勿自行服用退烧药,需及时就医;医护人员在接诊有境外旅居史的发热患者时,需主动询问疟疾相关暴露史,开展疟原虫筛查,避免漏诊、误诊,降低重症风险。

七、隐翅虫皮炎

(一)疫情态势

10 月商州地区虽气温下降,但潮湿环境仍适合隐翅虫存活,且深秋户外秋收、夜间活动(如散步、校园晚自习后)增加,人体暴露部位与隐翅虫接触概率上升。隐翅虫本身不叮咬人,但体液含强酸性毒素,若虫体被拍死在皮肤表面,毒素接触皮肤易引发炎症反应,尤其面部、颈部、手臂等暴露部位高发,虽不会造成大规模流行,但会影响市民日常生活,需做好防护。

(二)疾病特点

由隐翅虫体液中的毒素刺激引发,非传染性疾病。接触毒素后数小时至1-2 天内发病,典型症状为接触部位出现条状、片状或点状红肿,伴随明显瘙痒、灼热感,严重时可出现水疱、糜烂,愈合后可能遗留色素沉着。隐翅虫形似蚂蚁,体长 0.6-1.2cm,体表多呈黑橙相间,昼伏夜出,具有趋光性,夜间易被室内灯光吸引,落在人体皮肤表面。

(三)预防措施

做好环境防护与趋避:夜间关闭门窗或安装纱窗,避免隐翅虫飞入室内;室内尽量减少使用强光灯,尤其靠近窗台、阳台区域,可更换为柔和的暖光灯,降低对隐翅虫的吸引力;户外夜间活动时,穿长袖衣裤、戴帽子,减少皮肤暴露,避免在草丛、灌木丛、路灯下长时间停留。

正确处理虫体接触:若发现隐翅虫落在皮肤上,切勿用手拍打、碾压或揉搓,需轻轻吹走或用纸巾、棉签等物品小心拨离;若不慎接触虫体体液,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接触部位,中和毒素,减少刺激,随后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缓解灼热感。

科学处理症状与就医:轻度红肿、瘙痒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不适;出现明显水疱、糜烂或症状持续加重时,及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软膏)或抗感染药物,避免自行抓挠引发继发感染;愈合期间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肥皂、化妆品),减少色素沉着风险。

商州区疾控中心衷心提醒广大市民,10月需针对深秋气候特点和人员活动规律,科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持续关注自身及家人健康。若出现相关传染病症状,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暴露史、旅行史或接触史,助力早诊断、早治疗。让我们共同做好深秋健康防护,守护全家平安。

责任编辑:yuki

上一条:商州城投顺利完成新一轮驻村帮扶力量轮换工作 下一条:筑牢思想防线,严守纪律规矩——商州区疾控中心召开“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及“双节”前安全生产工作部署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