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水(15kg)配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50克+3%阿维菊素微乳剂10克,在蛀果蛾化蛹出土繁殖期,适时对山茱萸树冠进行全面喷洒。大家一定要记牢这种山茱萸防治病虫害、降低农残的办法,并严格去做,今年的山茱萸就一定能卖个好价钱,增加大家的收入......”这是7月24日苏陕协作项目:陕西丹发成中药材供应链有限公司(简称陕西丹发成)联合商洛市丹凤县寺坪镇在花园村举行”着力打造山茱萸高质量发展基地、培育秦岭药材新质生产力”主题培训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专题研究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家孙小芳在现场给参训的群众反复强调的一段内容。标志着陕西丹发成在寺坪镇开展2万亩山茱萸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己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据了解,在丹凤县寺坪镇“打造山茱萸高质量发展基地、培育秦岭药材新质生产力”这个项目,是由政府主导,企业投资主抓,部门配合,企地联手,共同打造2万亩山茱萸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追踪溯源,开展GAP认证,提升山茱萸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一项惠民举措。旨在打造山茱萸特色小镇,开发山茱萸中药历史文化及花果景观生态旅游,塑造丹凤山茱萸品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一直以来,丹凤山茱萸以色红、肉厚、药效成份含量高而誉满华夏,深受全国各地药商的青睐。目前全县山茱萸栽培面积近13万亩,年产山茱萸肉3000吨,约占全国总产量25%左右,是全国山茱萸主产县,也是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寺坪镇拥有山茱萸种植面积2万多亩,是全县山茱萸的主产区之一,花园村山茱萸栽植面积2300余亩,年产量在150吨以上,产值达750余万元,户均收入2.5万元以上。近年来,群众受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昔日十分看重的山茱萸“红果果”采取粗放管理,放任自流,致使山茱萸“蛀果蛾”等病虫害发生严重,株危害率达9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仅此一项造成全县山茱萸年产量损失500吨以上。同时,由于群众在防治山茱萸病虫害时使用禁用的农药水铵硫磷,该药残毒期长,不易分解,造成山茱萸农残超标,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只能低价出售,每公斤少卖6一10元,全县每年总损失在3000万元以上。
为重振丹凤山茱萸雄风,引领群众实施科学防治山茱萸病虫害,提升山茱萸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群众收入,陕西丹发成中药材供应链有限公司在寺坪镇打造2万亩山茱萸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追踪塑源,开展GAP认证。首先第一步目标就是以高效低毒农药取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安全防虫技术,切实降低山茱萸农残,提高药材质量;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推广以合理施肥、科学修剪、疏密去杂、安全植保、科学采收、统一加工等为内容的山茱萸综合科管技术体系。自7月16日开始,陕西丹发成公司技术人员巡回在寺坪镇11个村进行了山茱萸科管培训,由该公司的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专题研究中药材种植养殖专家孙小芳、丹凤林业高工刘书平专题向茱萸主产区向群众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残低的菊酯类农药防治山茱萸病虫害,重点讲解了病虫发生规律、防虫时间、用药品种,如何喷施,注意事项等知识。培训中在现地向群众指导山茱萸正确施肥位置、施肥时间、施肥深度、肥料种类、施肥量等生产实用技术。同时,该公司投入资金50万元,用于农户购买农药补助和配备各类仪器、设施。为了鼓励群众积极使用低残农药防治山茱萸病虫害,分别与村、农户、当地中药材经销商签订购销合同,决定在山茱萸成熟采摘后,以高于市场价百分之三的价格回收群众采摘的山茱萸。
据介绍,至目前该公司已在寺坪镇完成了培训工作,直接受训农户388户,发放培训资料560份。同时对11个村每个村聘请一名虫测报员,每个村安排11个测报,在树枝上吊挂诱捕器和地面网罩等进行每天的病虫测报;分别在寺坪村、毛里岗和花园村建立微型气象站3处,适时适地为农户开展防虫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刘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