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今年以来过风楼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由点及面的持续努力打造美丽过风楼。
强化党建引领,提升治理效能。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和政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谋划者、推动者。过风楼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到“千万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党建+基层治理”的模式有力推动乡村治理效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治理效能。在全镇14个村(社区)发扬推广“枫桥经验”,完善了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常态化开展了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着力建设善治乡村。
优化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其突出的优势之一是良好的人居环境。因此,过风楼镇今年以来,以整治环境问题为先手棋,以农村的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以兼顾道路硬化、美丽庭院建设等基础设施为辅助,按照“示范引领、抓点扩面、全域提升”的思路,持续深化“两转两改三促进”行动。领导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参与成为过风楼镇环境整治的一大亮点,当前,已开展人居环境整治15余次,整治河道10余公里、整治300余户群众院落,清理各类垃圾50余吨,整村推进千家坪村139户厕所改造,完成县河口、白玉沟村168户厕所改造,全面推进太平庄“宜居乡村”、县河口“旅游乡村”以及八里坡“康养乡村”建设,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落实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按照压紧压实防返贫工作责任,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的目标,过风楼镇严格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监测管理,以包村领导牵头、村(社区)支部书记负总责、驻村工作队及村干部具体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重点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及因故导致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家庭等进行常态化监测。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专项整治、日常督查检查、数据信息修正等工作,对预警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确保排查到位,补短及时。截止目前已累计识别纳入重点监测户85户265人,为50余户脱贫群众申请了雨露计划资金、300余户群众申请了小额贷款及互助资金等。
发展优势产业,盘活沉睡资产。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挖掘乡村的独特资源和文化,同时还能保护传承乡村文化遗产,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过风楼镇今年以来不断探索农业发展主攻方向,复垦复耕1212亩基本农田,盘活沉睡土地资源,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发展壮大“茶菌果畜”四大特色产业。着力推动茶产业与文化康养,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新建观光茶园300亩;支持养殖合作社新建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养殖生猪2万头,水产130万尾、禽类15万只;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种植食用菌200万袋,种植羊肚菌200亩;大力发展种植业,加强水杂果产业提质增效,种植小通草100亩,改造提升果园200亩,建设千亩蜜薯基地等。带头转变发展观念,引导群众增收致富,科学建立产业帮扶稳定利益联结机制。
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坚持以“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和机制作用,持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和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有效遏制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问题。过风楼镇探索性地建立“道德银行”充分发挥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强化道德规范的引导力和约束力;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持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开展送戏下乡活动5场次,评选道德模范20余人,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向先进看齐,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切实用榜样的力量,带动群众见贤思齐,释放强大正能量,激发共建共治共享新活力。
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谱写过风楼镇乡村振兴篇章。下一步过风楼镇将牢牢把握“千万工程”经验的精髓要义,认真学习借鉴,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上有所作为。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要从“千万工程”经验启示中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紧紧围绕中心工作,进一步查漏补缺、强化举措,确保争先进位。(王长军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