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商洛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八五”普法规划和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扎实开展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涌现出一大批基层民主法治创建工作先进典型。
为鼓励先进、树立典型,激励广大乡村再接再厉,进一步彰显职能,提升全市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商洛司法”新媒体平台将开设专栏,陆续刊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事迹,敬请关注。

东店子社区地处商州区北新街东段,辖区面积约1.7平方公里,10个居民小组,人口3万多人,驻地机关企事业单位39家,有党员86人,工作人员18人,共分77个片区。社区党委、居委会、监委会、治保会、调委会等组织机构健全。近年来,在商州区司法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法治同行、民主自治,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法治品牌。社区支部升级为全市首家社区党委,持续强化了党委头雁效应,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社区法治工作走在前列,做到多项“第一”:建立了全区首家社区法治教育示范基地、街道第一家法治大讲堂、第一家社区综治中心、全区第一家社区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全市首家社区民俗体验馆、全区第一家农耕体验园、街道第一家社区印象体验中心、第一家社区网络监控室,设有法治宣传文化长廊、法治图书角、法治书画创作室。社区制定有《社区自治章程》《社区居民公约》,与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密切联系,构筑平安稳定防火墙。社区党委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联动机制,推动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完善法治硬件和场室建设,为法治社区创建奠定坚实基础。网格化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属地管理、因地制宜、网格到点、服务到人的工作原则,将社区划分网格77个,配备77名专兼职网格员,建立“一网格一微信群”,把所有干部和工作都落实到网格中,推动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积极组建普法志愿宣传队伍,建立健全社区“法律明白人”工作机制,成立社区调解委员会、由社区两委干部、社区民警、法官、律师及有威望的居民代表组成综治中心领导小组,组成金牌调解队伍,长期扎根基层,熟悉社情民情,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民意收集、治安巡查、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等工作。对走访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实行专人负责,组织调解员开展说服教育、疏导工作,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调处、早化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0余起,整治安全隐患20余个。创建基层普法宣传重要阵地。充分利用社区法治宣传长廊、宣传栏等,营造法治宣传氛围,积极引导居民规范言行,培育社区法治文明新风。宣传宪法、民法典、电信诈骗等群众实用法律知识,将居民法治教育和德治教育相融合 ,通过集中宣讲、发放宣传资料、法律知识培训、法治大讲堂等形式开展“八五”普法宣传工作和各类法治教育主题活动20余场。推动社区透明化管理。社区设有三务公开栏,将党务、居务、财务等情况定期进行及时有效的公开,使群众能直接了解社区三务情况,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规范了工作人员考勤制度,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党员廉政承诺、居民代表议事、重大项目民主决策等制度,坚持两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廉洁自律规定。多年来,东店子社区未出现过重大刑事、民事案件。没有区级以上上访事件,辖区居民安居乐业,重视法治,自律自治,稳定和谐。2019年被评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2022年1名“法律明白人”被评为市级优秀个人,2024年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民主村位于商州区杨峪河镇西北部,距离商州城区14公里,下辖15个村民小组517户1543人。近年来,村两委坚持法治先行,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民主自治、依法管理,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2024年民主村被评为陕西省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普法宣传,引导群众知法用法。民主村两委班子成员充分认识到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联系驻村单位商洛市人民检察院定期为民主村开展法律宣讲活动,组织开展法治进基层,驻村工作队、包扶干部定期在村内走访群众,宣传法治理念、送法上门,倾听群众意见,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解决身边的小事。建立村组议事机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倾听党员群众声音,助推民主法治村建设。开展“每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围绕法治惠民、依法维权、防范化解矛盾、防电信诈骗等主题,在村组内开展法治宣传,引导群众学法尊法,营造用法守法良好环境。全面履职,夯实民主法治工作基础。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建立完善民主村村民自治各项制度、章程规范,让各个组织体系健全完备、作用发挥充分。以村组会议、村民大会、全体党员大会为载体,深入开展村务议事决议工作,凡涉及村内重大活动、低保救助、工程建设等事项必须经村组讨论决定,并进行公示,确保公开公正。二是创新运用“板凳打拢”的议事方式进行矛盾纠纷化解,采取面对面的实地纠纷化解方式,让村民矛盾尽早尽小化解。三是包扶单位市人民检察院以民主村内的典型纠纷调解案例为基础,围绕民法典相关规定,编写了《五类基层易发民事纠纷调处工作指引》《群众民事纠纷解决办法》,为基层常发易发民事纠纷解决提出法律解决方案,得到群众一致好评。该做法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德法兼治,强化基层法治基础。一是健全“一约四会”机制,村内遵守村民公约,村内活动经村四会筹办,组织开展“民主村好公婆等五好村民评选”,提倡移风易俗、崇尚传统美德。二是组织村老年协会,依托民主村幸福院平台,开展戏曲、小品、社火等文艺演出,引导村民进行娱乐健身活动,践行尊老爱幼、爱国敬业、文明礼貌等德育宣传。四是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振兴,发展香菇、花椒和牛羊猪养殖,保证群众收入提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走群众路线,用群众智慧、群众力量预防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近年来,民主村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0起,调解20起,调解成功率达100%,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全村连续多年无民事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无重大刑事案件和各类重大安全、环境、食品安全事故,无集体上访事件,形成了自治法治徳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格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
来源:商洛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