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党建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不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积极推进党建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工作。学院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着力构建党委领导、队伍健全、教师主导、全员参与、系统集成、资源共享、实践育人、保障有效的“八维联动”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党委班子成员坚持深入思政课教学一线,带头贯彻落实讲思政课制度。建立了党委班子成员听思政课制度,每学期深入课堂至少听1课时思政课,并在课后与相关教师座谈,对思政课进行一对一指导。
党建融合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通过召开师德师风集中学习、选树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签署师德师风承诺书,在支部“三会一课”中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确保思政课教师能够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马院姓马,在马言马”。
党建融合夯实思政课教师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组织“读原著、学原文、谈体会”每周集体学习,在支部学习中增进教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理解和领悟,帮助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支撑教师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多管齐下建强大思政育人队伍
全面落实关于配齐建强师资队伍的要求,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5年来共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新增思政课专任教师11人,占现有专任教师总数的46%,为思政课及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为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每月1-2次教师学习“周末理论大讲堂”,有效地拓展了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视野;定期举办思政课大练兵,积极参加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以赛促教;发挥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业务指导教师等方式不断增长教师学术见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带动思政课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攀升。
五年来思政课教师主持或承担陕西省社科联重点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课题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学术著作多部;1名教师荣获“陕西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陕西省思政课大练兵“教学骨干”“教学能手”4人、院级教学名师2人、教学新秀2人。
多措并举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行“混合式教学”教学,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展线上与线下教学,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课程教学。在思政课程中引入案例、视频、多样化素材,结合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特点进行分类提炼,纳入思政课程教学,实现思政课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增强思政教学素材的鲜活性、针对性与感染力。
积极开拓实践教学场景。把实践教学作为深化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商洛市烈士陵园、丹凤县马炉村等地开辟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红色经典诵读”、指导院“马列社团”“汉服社团”等多个学生社团,牢牢把握实践育人的根本途径,落实“三全育人”工作要求。
学院多次收到用人单位的表彰文件。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学院多名医护类毕业生心怀家国、奔赴一线,获得“最美医生”、“抗疫英雄”等荣誉称号。
凝心聚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从网络课堂“知”的感触,到思政课堂“情”和“意”的浸润,再到社会(实践)课堂“行”的落实。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们用“课前网络课堂+课中思政课堂+课后社会实践课堂”模式打造“大思政”育人生态,通过互动式、体验式、任务式、研究式开展思政教育,深入地推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
为充分发挥马院的价值引领和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关于协助各二级学院教学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自身在理论建设、教学建设及价值引领方面的优势,派出精兵强将,对口指导,建成多项院级课程思政典型案例,3门课程获批陕西省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1名教师获得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标兵”荣誉称号。
专业课教师帮助思政课教师深入了解各专业发展概况,提炼专业课中有影响力的名人榜样、典型事迹等,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不断改进教学设计,促进思政课教学因材施教。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二级学院齐心协力共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发展,发挥全员协同、全过程协同、全方位协同育人合力,不断改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单向发展的现状短板,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来源:商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