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4日上午,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三团排练场,由著名戏曲表导演艺术家贺林担任复排导演的眉户经典《屠夫状元》正在紧张有序地排导当中。忽然,紧闭的排练场大门大开,三团副团长穆小鹏将一男三女四位老人请进了排练场。正在给演员说戏的贺林导演看到来人,连忙起身走了过来,身穿黄色T恤的老者也赶紧走了过去,几乎同时,双方伸出双臂,握手、拥抱,此情此景,令人唏嘘。

“你这一笑还那么nou!”贺导的一句话惹得对方的笑容更加灿烂。这笑容,是那么的和蔼可亲,是那么的敦厚朴实,又是那么似曾相识,遥远而又熟悉。“胡山!”围上来的年轻演员中,不知谁喊了一句,人们这才恍然大悟。是的,老者正是在眉户影片《屠夫状元》中扮演主人公“胡山”的王广民。四十多年白驹过隙,当年的风华正茂转眼间已是发白如银。

“广民,你还好吧?”“好着呢,好着呢!你也好啊!”两位老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搭着话,相信,如烟往事早已在他们的心中如电影画面般徐徐展开,胡山与党金龙的善恶交锋早已变成了生活中的亲昵无间,极少见面却也念念不忘。同来的,还有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焦瑞霞、杨荣荣以及被誉为“秦腔红娘”的著名主持人陈爱美。在眉户影片《屠夫状元》中,焦瑞霞扮演“疯老婆”并为“朱母”担任配唱,杨荣荣则为女主人公“党凤英”担任了配唱。

“贺导,让年轻的孩子们和老师们合唱一段《屠夫状元》怎么样?”“叫哥哥你莫要如此介意……”在陈爱美的提议下,《屠夫状元》新生代演员杨静、袁玲和王广民“老少搭档”唱起了那熟悉的旋律,尽管岁月变迁,尽管在银幕上诸多熟悉的身影已离我们远去,但尘封的往事便在这吟唱里被轻轻开启,永恒的经典更在这腔调中生生不息……

关于眉户电影《屠夫状元》的诞生,还得从1979年说起。那一年,陕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在古城西安举行,一出商洛花鼓戏《屠夫状元》因其“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在戏曲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方面有许多启发人的地方”而得到广泛好评并迅速走红,不仅荣获了剧本甲等奖、演出乙等奖,并且被全国多个剧种24家剧团移植上演,流传甚广。1979年11月5日至1980年的1月8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一队赴山西临汾、运城一带演出,演出期间便移植上演了眉户版舞台剧《屠夫状元》。时任眉碗团团长、同时担任剧本改编的张晓斌回忆,当时扮演胡山的有解冰、孟良、张新尚,党凤英有焦瑞霞、段林菊、杨荣荣,贺林的党金龙,李小六的朱母,梁才、姚武育、王俊德先后演过杨猎,寇治德担任导演,一经上演便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之后,西安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该剧搬上银幕,从1980年3月10日至8月15日,从挑选演员试妆,到配唱演员试唱,从几次到几十次的反复录音、录像,直到最终的剪辑合成公映亮相,眉户电影《屠夫状元》诞生,并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使用国产彩色技术质量优秀影片奖”,拷贝发行208个,创造了西影厂所有戏曲片的发行量之最。
随着彩色影片全国发行,眉户电影《屠夫状元》引发了全国各地观众的强烈反响,表扬信件纷至沓来,其中有一位来自湖北英山的工人师傅舒锡麟在信中称赞段林菊塑造的党凤英“可与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媲美”!而剧中“胡山”的扮演者王广民,面对人们的夸赞,总会先露出他那招牌式的笑容,之后谦逊地说:“我作为一个基层的演员,能和戏曲研究院的同行合作,还能拍个电影,那真是我的荣幸,也是我的幸运。”

王广民此言不假。当时的西影厂为了在银幕上塑造一个符合剧本要求、憨厚老实的“胡山”,到全省各地挑选演员,后来在三原挑选未果,三原剧团的冯武耕便建议导演易东林去宝鸡看看,说“宝鸡有班演员确实很好,每年省上会演他们都拿大奖。”于是,易东林一行又马不停蹄到了宝鸡。“晚上七点,他们到了宝鸡。我们晚上有演出,七点半开演,演的《胭脂案》,我演的吴南岱。”戏演到第三场,吴南岱出场了,大幕拉开,只见吴南岱背身而立,然后转身一亮相,坐在台下的易东林暗自嘀咕:“哎,就是他了。”不等戏完,便到后台问询演员姓名,并约好第二天到剧团见面。这个时候,王广民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第二天到剧团见了面,看了人样,量了身高体重,还拍了几张照片,最后留下一句“三天之后给你答复”便起身告辞。“结果三天后一大早人就来了,林丰、易东林两位导演都来了,摄像师也来了,还带着一堆摄像器材,来的人很多。就那样试妆一录,当时人家就说‘定咧’。”一句“定咧”,便在银幕上诞生了这样一个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憨厚老实、善良本分、嫉恶如仇的“屠夫状元”。电影里的“胡山”和生活中王广民,早已形神合一、难分彼此,也难怪人们见了他会直呼其“胡山”。
更难得的是,被人们交口称赞的王广民,每次提到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屠夫状元》,总会说他演的“胡山”还有些瑕疵:“像成亲补衣服那场戏,党凤英补好衣服要把线咬断,当时我下意识就想趔一下,结果导演说你动啥呢,最后没敢动。现在想来,男女授受不亲么,应该趔一下。电影不可能修改了,就希望现在的娃们再演这个戏,在这个地方应该注意一下。”
结束了与贺林导演的叙谈,也结束了和《屠夫状元》新生代演员的相聚,我们走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大门,径直来到了杨世科的家中,七八个人便挤满了老人家既是客厅又当卧室的房间。作为眉户电影《屠夫状元》的音乐创作之一,杨世科当年和商洛花鼓戏的作曲家辛书善同居一室搞创作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和马生采为了一个音符争执不下,随时让张晓斌对个别词句进行修改,有时还会给担任配唱的张新尚、杨荣荣教一句、唱一句、录一句……一幕幕往事,在老人的讲述中恍如昨日,让听者感慨不已。
在银幕上塑造了那一个个生动艺术形象的王广民、段林菊、贺林、李小六等众多的艺术家,人们自然不会忘记;但我们不能忘记林丰、易东林、刘安民、田井制、刘福堂、陈正庆、寇治德、杨世科、马生采、张新尚、杨荣荣、焦瑞霞、张晓斌等众多或编或导或配唱以及担任服化道的幕后工作者;更不该忘记战斗在秦岭山区、创作出商洛花鼓戏《屠夫状元》的那一代戏曲工作者……在电影中演“公差甲”的张晓斌老师生前曾说,没有商洛花鼓《屠夫状元》,就没有眉户《屠夫状元》,更不可能有电影《屠夫状元》。所以,接下来的的商洛之行,既是《屠夫状元》的寻根之旅,更是对商洛花鼓人的致敬之旅。(来源: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