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29-86178533

首页 >> 商洛 >> 正文

【喜讯】商南县文化馆荣获“大地欢歌”陕西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二等奖

2023年08月08日 09:28  西安商情网

2023年8月4日,“大地欢歌”陕西省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大赛决赛在榆林神木市举办,商南县文化馆的参赛作品《花棍舞鹿城:点燃 “非遗”校园传承的“文化薪火”》脱颖而出,荣获大赛二等奖,是商洛市唯一荣获奖项的单位。

本次大赛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神木市人民政府承办。各地市共报送参赛案例88个,经层层遴选,确定33个项目参加决赛(商洛市仅商南县参加),经参赛单位现场演示、专家评委打分,分别评选出全民艺术普及类和阅读推广类一、二、三等奖,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海荣,省厅公共服务处副处长孙辉和榆林市、神木市相关领导为获奖单位颁奖。

今年以来,商南县文化馆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开展“大地欢歌”乡村文化活动年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县镇村三级联动,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做出了独特探索,在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方面,为秦巴山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示范引领,受到了多家主流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同时,通过经常性组织动员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面对面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杨芳)

花棍舞鹿城:点燃 “非遗”校园传承的“文化薪火”

一、案例背景

源于鹿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棍舞,历史悠远,相融传统舞蹈与武术动作,兼具艺术欣赏价值和强身健体功效,形体展现的生动活泼及表演手法的富有韵律深得群众喜爱,是商南群众普遍喜爱的文化活动项目。作为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重要标志的“非遗”,不仅是民族的生命记忆亦是艺术创造的精神源泉,青少年是最年轻的传承者,他们决定着“非遗”的发展和未来。近年来,商南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引领,以花棍舞为示范,强化制度保障、设立培训基地、开展常态培训、聘任小小传承人、丰富活动内容,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做出了独特探索,为秦巴山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示范引领。

图1 师生课后花棍舞练习场景

二、主要做法

1. 强化制度保障机制建设

从“非遗”进校园迭代升级为“非遗”在校园是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结合地域情况做足做好顶层制度设计,方能确保实施效果。为此,商南文化、教育、共青团等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参与、集体论证,制订了《中小学生花棍舞学习培训普及办法》《中小学生花棍舞团队管理办法》《花棍舞小小传承人管理办法》《花棍舞培训基地管理办法》《非遗花棍在校园 文化传承助双减活动方案》《开心快乐打花棍 文化大餐进万家活动方案》等系列办法制度,明确了责任主体、职能职责、培训方式、团队建设、活动组织、效能考评等事项,编印了乡土教材《中小学生花棍舞培训简明教程》,为“非遗”在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2.建立校外校内培训阵地

在县文化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设立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4个、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立花棍舞培训基地10个,依托两类基地定期开展面向青少年的花棍舞培训已成为商南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实践。同时,在全县80%的中小学校设有培训点建有培训团队,形成“文体共抓、文体共享”的花棍舞学习培训机制,“寻找文化根,打好花棍舞”已成为中小学师生追寻文化梦的共同心声。双基地的建立运行,基地间的联合互动、资源共享,实现了花棍舞培训学习的城乡全覆盖和均等化,全县中小学生中有60%学生参加过相关培训,掌握了基本舞蹈技能具备了一定表演能力。

图2 依托培训基地共建非遗课堂

3.整合多方力量开展培训

在商南,目前已组建了包括志愿者、文化馆专业干部、学校文艺辅导员、社会培训机构讲师、家长等在内的“五位一体”培训团队,为学生日常培训提供了充足的师资力量。自2021年以来,全县年度举办花棍舞培训50余场次,培养了6000多名花棍舞学员和志愿者,组建了23个花棍舞文艺团体,筹措资金10万元购置服装道具。2022年4月,10名志愿者联合非遗项目试马花棍传承人江秋莲、泥塑传承人韩康,陆续走进城关希望小学、试马镇中心小学及幼儿园、英格睿思幼儿园、清油河小学等10所学校进行花棍舞及泥塑公益培训,累计培训37场7100人次,特别是在六一儿童节前,志愿者走进金福湾小学进行的培训,极大激发了孩子们的热情和浓厚兴趣,经过半个月的教学,小学生们已完全掌握花棍舞的基本特点和动作要领并在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进行了精彩表演。2023年,文化馆专业干部已在15所中(小)学开展各类“非遗”技能培训。非遗传承人江秋莲和群文干部殷莉共同在线进行花棍舞教学分解和展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持续面向中小学生进行花棍舞普及教学。同时中小学校依据“双向选择”原则,选聘非遗传承人、志愿者等兼职学校文艺辅导员,指导培训点开展培训并组织展演活动。亦将校外艺术培训机构组织的包括花棍舞在内的公益性培训纳入考核范围。目前全县日常参与花棍舞这一群众性文化活动者已达3万多人,其中众多技能娴熟的家长已成为自家孩子的最好老师。

图3 志愿者进行花棍舞教学培训

4.实施非遗小传承人制度

“非遗”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方能保持生命力,青少年是传承的重要力量,他们决定着“非遗”的未来。在以花棍舞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中,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和传承,了解和认识了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参与“非遗”传承活动,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商南率先制订的花棍舞小小传承人管理办法正是让非遗文脉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近两年选聘的24名花棍舞小小传承人,不仅表现出了艺术的天资,更表达了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与执着保护的精神。

图4 花棍舞小小传承人

5.表演展示体现传承效果

花棍舞目前已成为中小学校举行各类文艺活动时的保留节目,在各类大型文艺活动中频繁出境。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在金福湾小学举行,400名学生表演开场舞《花棍舞鹿城》,双手舞花棍、铃铛哗哗响、流苏上下舞、舞姿多曼妙、动作且整齐、表情尤喜悦,活动以“线上+线下”联动形式举办,观众及浏览量达1.5万人次。2023年3月,在富水镇中心小学开展的“非遗花棍进校园·文化传承助双减”活动中学生与非遗传承人共同表演的生动画面,得到观众的极高评价。如今在商南,在各种大型集会和传统节日活动时,均组织花棍舞竞赛与表演,创作并演出有《八仙庆寿》《画扇面》《绣花灯》《正月里来是新春》等百人以上的大型花棍舞节目,尤以2022年秋和2023年春节后组织开展的两次花棍舞大型展演活动,学生群体参与的演出成为一道靓丽风景。

图5 《花棍舞鹿城》大型学生团体舞表演

三、主要成效

在学习、培训、推广花棍舞活动中,中小学师生定期参与,艺术素养得以提升,身体素质得以增强,实现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双延伸。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的培训基地数量、培训教师人数、学生参加培训人次、活动开展场次相比2021年增长均在40%以上。问卷及访谈结果表明,师生及家长的满意度在96%以上,“学习花棍舞,感觉很有意思,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让我们的身体也得到了锻炼,还体验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学生徐佳佳如是说。金丝峡周报、爱商南、鹿城通等域内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花棍舞相关活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报刊网、荣耀陕西网、陕西教育信息网等新媒体关注包括花棍舞在内的非遗在校园活动。将地方传统民间艺术与广场舞有机融合排练的《花棍舞》,在陕西省群众文化节暨全省广场舞展演活动中获奖,在陕西省“永远跟党走”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中再获奖励,同时被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收录。

四、经验启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和文化精髓,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在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方面,商南以地域特色鲜明、情调欢乐吉祥的花棍舞为切入点,先行制订完备的方法制度,依托培训基地实现“非遗”进课堂,以“五位一体”团队力量解决师资匮乏困境,以培养小小传承人实现“非遗”代代接续代代相传,以高频次展演展示活动增强非遗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形成了“人人知晓、人人热爱、人人学习传承”的浓厚氛围,在“非遗”与校园深度融合方面探索出富有成效的“商南经验”,具有示范引领的推广价值。

来源:商南县文化和旅游局

金丝峡怎么走?

1、西安-沪陕高速G40-金丝峡出口-金丝峡景区

2、郑州-郑尧高速-沪陕高速G40-金丝峡出口-金丝峡景区

3、洛阳-西峡-沪陕高速G40-金丝峡出口-金丝峡景区

4、武汉-襄阳互通-二广高速G55-沪陕高速G40-金丝峡站出口-金丝峡景区

5、十堰-呼北高速G59-沪陕高速G40-金丝峡站出口-金丝峡景区

景区咨询电话:0914-6566888 网络预订门票:0914-8037333

扫码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snly519抖音号|363113407

责任编辑:六六六

上一条:洛南县老体协举办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 下一条:商南县金丝峡·竹心沙精品民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