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白银幕、一台放映机、一个大喇叭、一个手提袋里装着些绳索,这些简单的放映电影所需物件陪伴着丁仕粮从青丝走到了暮年。

说起丁仕粮,在商洛市镇安县的铁厂、大坪镇,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今年59岁,是一名电影放映员,1983年3月参加电影放映事业,有着40年的电影放映经历,累计放映量超1万场。
与电影结缘
夏天的夜晚,星星在空中闪烁,在镇安县铁厂镇新声村,村民正全神贯注的观看电影《少林寺》,丁仕粮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盯着放映机和大屏幕。看到村民们被电影影片情节所吸引,满脸都是笑容的的样子,他觉得很开心,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每次电影影片放映前,他都会根据季节播放警示片,给群众普及安全知识。让群众通过观看电影,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说起与电影的结缘,丁仕粮打开了话匣子。“中专毕业后,我被安排去学习电影放映,没想到一放就放到了现在。”丁仕粮回忆道,当时对电影放映员有很严格的要求,要考取合格证书之后再跟师傅实操一个月才可以独自放映。
1984年7月10日,是丁仕粮第一次单独放映电影的日子,“是在镇安县铁厂镇铁铜村,60多公里的山路,整整步行了一个上午才到。”挂银幕、调试机器、安装喇叭……丁仕粮熟练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做好放映前的准备工作,“那时播放的电影是《屠夫状元》,观众的情绪特别高涨,足足有七百人呢!”
“在那个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看电影对于百姓拉说,就是一场精神盛宴,十几里之外的群众前来观看,就像过年一样高兴。”丁仕粮说。”
胶片见证时代变迁
在丁仕粮家里,笔者见到了他的“放映宝贝”。“你看,这是装胶片盘的盒子,这是胶片放映机,别看它们现在退出‘历史舞台’了,我可还保管得好好的!”丁仕粮自豪地说道。和胶片电影打了半辈子交道,他早已熟悉了胶片仪器的各项性能,每次电影放映前,要倒片、接影片、检查线路,样样不在话下,才能保障电影的顺利播放。
从最早的胶片电影到如今的数字电影,丁仕粮的放映之路不仅见证了电影事业的发展,更是见证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刚开始做电影放映员的时候,我们还要身兼影间解说的工作。”丁仕粮解释说,由于当时很多村民都听不懂普通话,经常不明白电影里说些什么,这时就需要电影放映员适时插入,用镇安本地话为观众讲解影片内容。
走村串巷坚守电影初心
服务基层群众,是电影放映工作者的职责。每放一场电影,他从来都是人不离机,既保证放映质量,又保护机器不让小孩玩碰。每次放映提前一小时架机,播放歌曲,营造气氛,放映效果好,观众特别多。放映正片前,播放诸如吸烟有害健康、夏季防溺水教育、汛期防滑、森林防火、防范网络诈骗等宣教片,这一行为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正片结束后,还适当播放《中国梦》《和谐中国》等充满正能量的宣传短片,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和精神宣传贯彻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
对待电影放映,丁仕粮认真而执着。影片选择上,他认真听取群众意。每晚的放映中,注重题材多样化,他留心收集信息,哪村爱看喜剧片、哪村喜欢战斗片,哪村放什么科技片最适合,对了乡亲口味就不会冷场。
丁仕粮4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力争放好每场电影。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乐在其中。40年来,共为深山里的群众放映电影10000多场次,其足迹踏遍了铁厂镇每个村庄。把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把科技、文化和娱乐送到千家万户,不停奔波为乡亲们放映电影,给乡亲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欢乐。用他的话说,只要老百姓喜欢,我就愿意做。
丁仕粮的细心热心,赢得了大家的点赞,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电影放映人”。“为乡亲们放电影,走过了风雨泥泞,走过了严寒酷暑。这使他既找到了人生价值,也成就了人生梦想。(杨远彦 戴福汗朱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