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一种工作默默付出,
却无怨无悔。有一种工作跋山涉水,却义无反顾。这就是麻风病的院外防治工作。
在这个炎炎夏日,陕西省商洛疗养院一如既往开展麻风病的入户调查、随诊随访工作,副院长寇立亚带队一行七人赴西安周至县开展院外防治工作。
出行团队中的祝永刚副主任医师将一路的工作情况用细腻而有温情的文笔款款道来,本院公众号予以推送,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麻风病院外防治工作的内容和意义,更加理解、支持、配合麻风病防治工作,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时隔十年,在小暑时节,我又一次踏上院外防治之路,和同事一起,奔赴渭河之滨、秦岭山中,开展麻风病的上门入户调查、随诊随访工作。
想起十年前,单位成立院外防治科,作为科室负责人的自己,也组织了渭南、商洛、周至等地的院外防治专项活动,后来离开这个岗位从事临床工作,一转眼,已是十年光阴。
7月4日
上午8点,按疗养院统一安排,从单位院子里出发。7个人组成的团队,每个人仅带少量的行囊,车里却装着几大箱防治需要的物资。我们在寇立亚副院长的带领下沿着西商高速南线驰行。
身后是熟悉的秦岭,准确的说是东秦岭,穿过一个个秦岭里的公路隧道,进入蓝田大寨,沿关中外环高速,越过西安,我们望着南山,跨过渭河,在武功下高速,再沿地方公路,二跨渭河,抵达渭河南岸的周至县。
11点30分左右,周至县卫健局二楼会议室里,我们和西安市疾控中心的同志相遇。周至方面,地病办精心组织了座谈。周至县卫健局汇报了全县麻风防治工作情况。西安市疾控中心、商洛疗养院、周至县地病办对本次院外防治工作做了相应的部署。
简单的午休之后,我们三队人马汇成一支战斗队伍,走乡入户。
7月的夏天,车外的天气热得像蒸笼,我们所有的人冒暑出征。在一处户外地边,我们见到了第一个随访者,她是一个30多岁的妇女,保密完成MDT化疗后判愈,我们不能去她家里,所以她丈夫骑摩托带她和两个孩子出村,在我们车辆遮掩后的地边见面。
我们的医生详细的查看了随访者的皮肤、手足、眼睛,询问相关情况,可以确定没有活动性皮损,没有继发性神经损害,说明愈后情况非常好。我们又查看了她的两个女儿、她的丈夫,均无麻风相关皮损及症状。疗养院领导亲手把我们带的防护鞋送给了随访者,千叮嘱万吩咐的告知她,一定要做好防护,避免穿凉鞋受伤。随访者一家对我们一行的负责态度表示非常感谢,周至地病办领导还再三告知随访者,有事要一定打电话。
告别第一个随访者,其实我们不知晓她住在车路附近的哪一个村子,房屋是什么模样,周围环境是什么样,但是不去惊扰那家人周围的群众,就是对随访者最好的保护,对此,我们和随访者心有灵犀。
第二个随访对象住在一个集镇里,原来属于西安高新区,现在归属周至管辖。周至的同志带着我们在镇子里兜了两圈,才看见随访者。随访者是70多岁老者,听说还有一弟,和他都得了麻风病,他没有成家,后来规范治愈回家。这次来访首先看到他的左眼失明,仔细询问方知3-4年前砍柴伤了左眼。我们医师详细查看他的前胸后背、双手、双足,当年没有落下肢体残疾的他,是幸运的。我们医务科科长询问了他的一些收入、心理方面的问题,他一一回答。疗养院领导和西安市疾控中心领导给他发放了冬装、夏装和防护鞋,老者惦记着疗养院的好、诉说着党和政府的好,感激不尽。告别之时,他表达了从疗养院返回这几年,生活不容易,还想再回疗养院康养,我们表示完善相关手续后可以收住。
再驱车向西一处峪道,顺沟上行,这里的随访者是上一位老者的弟弟,先见到的是他的老伴,乐观热情,招呼着我们坐到院落,说丈夫去坡上放羊了,已打电话叫回。这是十年前来过的那家,当时我们在周至县上一任地病办主任的带领下专程看过这一家,那个时候他有溃疡,是想收住他住院治疗,但他不舍家里,拒绝了。我们等待了半个小时,他回来了,我们认真地查看,双眉脱落、双眼有兔眼改变,其中右侧口角下垂,有面瘫表现,双手手指均半屈曲畸形,大小鱼际吸收,呈现双手爪型改变,其实是尺神经、正中神经均损伤的后遗症。躯干、四肢没有发现活动性的皮肤损害,褪去双鞋,发现他的双足前半部分已经短缩、吸收,他拒绝脱去袜子,我们理解他。他说自己脚上的溃疡一直没有好,每天自己换药,还有糖尿病,血糖控制也不是很好。领导们都劝他到疗养院住一段时间休息下来,好好换药,必要时手术截肢,他说自己还能自食其力,家里的养的羊、地里的农活还需要他。我们一行很钦佩老者的勤劳致富,送上了衣服、防护鞋、换药包等,他很感谢。辞行老者一家的时候,他的孙子和小伙伴在车路边玩耍,也很可爱的挥手告别。十年里,两次来这里,土房子换成了新的砖瓦房,老人在家里,残疾不忘致富,有为而有家。
夕阳从南山的山隘里落下,我们踏着夕阳回到驻地,感慨的讨论这兄弟俩的区别,一个成家,一个孤独,竟是不同的境遇,而对第一个妇女的随访,我们反而像个“地下党”。
7月5日
按照周至县地病办给我们的工作安排,我们7月5日进入山区探访麻风康复者。周至县城虽在关中平原渭河南岸,但70%的地域是山区,位于秦岭北麓大山之中。3个单位组成的团队吃过早餐后,立即出发,我们各有分工,向山而行。车子匍匐在两山之间的3级公路上,沿黑河金盆水库的西岸,一路向南。我们进入保护区,要接受森林防火培训,然后才能继续前行。也不知道车走了多少里,遇不上房子,遇不上对面的来车,公路的左边是河床,右边是山坡,我们一行3辆车,依次爬山,十几里的见不到人烟。我们在当地卫生院领导的引导下,拐进东侧的一道川谷之中,窄窄的村道,两边绿树成荫,大山葱茏葳蕤。一个中年男性很朴实的招呼我们,当地同志介绍是随访者的老伴,他知晓来意后,从家里推出坐轮椅的女人,我们的医师认识这家女主人,之前在疗养院住院,后来判愈回家。我们详细的检查女主人,双眉脱落,双手爪型残疾,左下肢膝下截肢后安装假肢。女主人很健谈,还询问她在疗养院的病友,但很满意目前的生活条件,表示很感谢疗养院曾经治疗好她的病,也感谢周至方面提供的一切帮助。我们送上慰问的米面油、衣服、防护鞋。话别之时,她还不忘要一位老病人的电话号。在这家不远的沟里,一处老屋里居住着一个随访者,他兄弟两个,都因麻风病在疗养院住过,他没有成家,在家里干农活、养蜂,我们检查的时候他没有活动的皮损,没有肢体残疾,他告诉我们弟弟在西安打工,已成家了,他一个人在家,生活上没有多少困难,目前也有政府给予的生活补助。我们送上了慰问品和防护鞋、衣服,再去探访另一家。这一条沟里的两户,几十年间相继发病三个,由于时间过于久远和证据缺失,我们不太清楚他(她)们的传染源、传播路径以及疾病关联的可靠性,好在他(她)们都住得异常偏僻,让人安心。女性随访者出现了残疾,但男性随访者没有残疾,与他们发现后就诊的时间有明显的关联,后者是线索调查近些年发现且诊断的,进行了早期干预治疗,所以没有什么后遗症,这就是我们麻风防治的重要意义所在。一路奔波,已经是中午1点了,我们返回镇上吃了面条后,继续赶路。当地同志带领,沿来路看到一处加水点,车停下了,我们依次下车,他介绍这家主人,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是从汉中疗养院治愈出院的麻风康复者。我们细细查看了他的身体,没有活动的皮损,没有新的残疾。老人能够自食其力,不辞辛苦,能够用双手改变命运,回归社会,确实值得尊敬和爱戴。周至地病办主任送上了米面油等慰问品,老人很高兴,看着他俩的关系,我觉得相处的更像亲戚。从临时加水点出发,我们出山,沿关中环线公路西行,临近山脚的地方,我们走进一户人家。老人80多岁了,他是我们疗养院住院多年返回家里的一个康复者。隔着没有玻璃的窗子,我们给老人打招呼,老人说自己动不了,没法开门,好大一会,前屋里来了一个女子,她说她是老人的孙女,推开了后屋的大门,我们进了屋,先是堂屋里闻到一股酸溜溜的气味,估计是喷过84,堂屋的地板用地砖铺的,拐进西侧房间,杂乱的摆设一下子觉得寒酸起来,老人卧在一个木制的类似沙发架子的“床”上,不像褥子的褥子肆意的卷曲、打团。老人一听疗养院的人来看他了,激动的哭了,大声诉说着自己的苦楚,说党好、政府好,他从疗养院回来后,儿女都忙得挣钱顾不上管他,一双眼睛也看不见了,耳朵也聋了。房子里站不下更多的人,周至地病办领导反复叮咛,他代表地病办和市里的领导、疗养院的领导来看他,给他带来了米面油和衣服、鞋等,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了。出了堂屋,在院落里见到老人的儿媳,她介绍说老人去年摔了一跤,髋子骨折了,一直不能正常动弹,所以临时做了一个较低的床,方便他能起身蹲坐。我们嘱咐他们一家好好照顾老人,多尽孝心,离开这一家的时候,已是黄昏了。当地同志随后告诉我们,针对这家老人的赡养问题,他和几个儿女都一一交流过,但效果不好。
7月6日
6号的出行有些沉重,天气比前一天更加热,整个空气在太阳下压缩,热浪蕴蒸着大地。我们进入关中环线,一路向西,在一个很大的居住区,我们把车停在一处广场。当地的同志说,人家不愿意叫更多的人去他家里,所以只能去2-3个人,这次我们的副主任医师带一个助手去,去的时候,所需要的手套、帽子都用黑色袋子装了起来。我们其他人就在居住区的广场上等待我们的队员,几个女同志下车在旁边的荒地里找野菜,我们几个男同志热得受不了,也为了串巷子找厕所,走了好远的路。我们的医师回来后,说那家病人的家人,也就是接触者没有阳性发现。周至地病办的领导很高兴,说他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
本来安排下午还有几个可疑者需要查看,但因他们未在周至,等了一下午,结果电话回报,他们不愿意检查了,虽然耽误了一下午的时间,但是我们也能理解所有接受随访的麻风康复者的心情,他们在人生的路上,那种无奈和悲痛,不是常人所能知晓。
麻风病虽然是可防可治不可怕,但长期以来的社会歧视现象无法根除,我们也只能从尊重患者的角度去理解,去体谅每一个麻风受累的人。即使他们回归社会,也有许多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去重视、去解决。我们的院外防治,不仅连接着病人与疗养院的关系,更连接着弱势群体与党和政府的关系。所以,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此次出行周至,在周至的大山深处和渭河以南广大区域,我们商洛疗养院和周至地病办、西安市疾控中心紧密协作,把践行习总书记提出的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放在心上,把关爱麻风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在心上,开展麻风病院外防治工作,走进大山,走向患者,展示出麻风防治工作者护佑生命的担当与坚定,体现出医者大爱无疆的人文关怀和职业精神。即使多年以后,我们也一定都能记得这场山高路远的周至出行。(来源:陕西商洛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