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关怀与教育帮扶工作,切实提升其情绪管理能力与自我认知水平,帮助矫正对象更好地疏解心理压力、融入社会,近日,商洛市商州区杨峪河司法所精心组织开展了以“色彩与心灵对话” 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次活动创新融合冥想静心与曼陀罗绘画疗法,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分享,引导矫正对象释放情绪、觉察自我,为其心理健康成长注入新动能。
冥想静心:沉淀纷扰思绪,回归当下状态
活动开篇,工作人员率先带领全体矫正对象开展十分钟冥想练习。伴随着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以温和且富有引导性的语言,引导矫正对象缓缓闭合双眼,调整呼吸节奏,从“深呼吸 — 慢吐气” 的循环中逐步放松身体肌肉,驱散外界干扰与内心杂念。在冥想过程中,矫正对象逐渐进入平静、专注的状态,不仅缓解了日常焦虑情绪,更为后续的绘画创作筑牢了平稳的心理基础。


曼陀罗绘画:以色彩传递情绪,用线条勾勒心灵

冥想结束后,工作人员向矫正对象详细介绍了曼陀罗绘画的起源(源自心理学经典疗法,具有整合内心、释放压力的作用)与疗愈意义,着重强调“色彩是无声的情绪语言,线条是内心的真实轨迹”。随后,每位矫正对象随机抽选了空白曼陀罗图纸,发放了专业彩绘工具,工作人员播放舒缓音乐,营造了自由、安全、无评判的创作环境,鼓励大家摒弃顾虑,完全依据当下的内心感受选择色彩、绘制图案。
创作过程中,矫正对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人选用浓烈的红色铺陈画面,传递内心潜藏的激情与力量;有人以清新的绿色为主色调,表达对平静生活的向往;有人通过交错复杂的线条,刻画近期思绪的起伏与变化;还有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细节,展现内心深处的柔软与期待。绘画成为矫正对象“无声的倾诉窗口”,帮助他们直观面对深层情绪,实现非言语的情感释放。


分享与共鸣:聆听彼此故事,实现心灵疗愈

绘画创作完成后,活动进入“作品分享与情感共鸣” 环节。矫正对象依次展示自己的作品,结合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分享 “抽取空白图纸时的感受”“选择色彩与图案的初衷”“绘画中产生的思考” 等内容。
一位矫正对象坦诚说道:“平时总被生活的压力和过去的错误困扰,今天在绘画时,我慢慢放下了这些负担,仿佛看到了自己最初的样子——原来我还能专注地做一件事,也还能对生活抱有期待,以后会记得‘复杂世界里,不忘本心’。” 另一位矫正对象则笑着分享:“我就想把所有鲜艳的颜色都用在图纸上,看着色彩一点点铺满画面,心里特别敞亮,感觉以后的日子也会像这幅画一样,越来越多彩、越来越有希望。”
在彼此的分享中,矫正对象不仅收获了他人的理解与接纳,更从不同的认知视角中获得启发,进一步增强了自我改变的信心。
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杨峪河司法所践行“以人为本” 社区矫正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将专业心理矫治与艺术表达形式相结合,为矫正对象搭建了安全、有效的情感宣泄渠道,有效弥补了 “纯语言沟通” 的局限性。下一步,杨峪河司法所将持续聚焦矫正对象心理健康需求,创新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团体辅导、情绪管理专题讲座等),帮助矫正对象不断提升自我调节能力,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开启新生之路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