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赛事是城市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与核心软实力,已从单一的竞技活动演变为驱动文化传播、激活经济与城市营销的战略性平台,对城市品牌资产增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消费市场能级提升具有长期性、衍生性影响。商洛市全域处于秦岭腹地,近年来成功承办U19世界排球锦标赛、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等国际国家级赛事百余场,开展群众体育赛事超千场,具备深厚的体育基础与组织经验。立足新发展阶段,如何打造兼具本土气质与成功破圈能力的赛事IP,破解“有赛事无品牌、有活动无流量”的瓶颈,为商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创新的路径,已成为商洛赛事发展的关键命题。

2025年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商洛站)
一、商洛打造本土赛事IP的实践
近年来,商洛市立足生态优势,结合中国康养之都的发展定位,按照打造本土赛事IP的思路,策划创办了中国康养之都气排球超级联赛,取得了群众喜欢、赞助商愿意参与的良好效果,成为展示商洛秦岭山水之美、康养生活之乐、全民健身之热的重要窗口和城市发展“流量密码”的金钥匙。
(一)以提升赛事精彩度为基础,重组竞赛结构。中国康养之都气排球超级联赛由市政府主办,市体育局和各县区政府承办,全市联动,覆盖面更广。在竞赛设置上,结合商洛气排球运动基础条件,融合了NBA、中国排球超级联赛的赛事体系设置,分为季前赛、常规赛、季后赛和总决赛四个阶段,从4月开始,至10月结束,将有超过1000场次比赛。季前赛、常规赛市县分开组织,常规赛结束后,市级将产生41支进入季后赛的名额,各县区选送1支队伍参加季后赛角逐。同时在常规赛后,设置有两周的休赛转会期,期间晋级各队允许在晋级队伍之间交换1名运动员,也允许从已淘汰的队伍中吸纳补充最多2名运动员,构建多层次竞技生态,确保比赛精彩度持续提升。

2024全国青少年U19排球锦标赛
(二)以满足群众体验感为目标,完善赛事保障。为做好赛事组织,成立了市排球协会,专门负责竞赛组织、后勤保障等工作。在裁判员来源方面,吸引全市各行各业150余名气排球爱好者参加,为各队指导技战术、普及规则,打破了技术壁垒,让普通人成为赛场主角。在赛事场地器材方面,制定了室外、室内两套方案,为所有球队准备了全国统一标准用球。在激励奖励方面,设置了全国最高额的奖金体系,前8名将获得10万元至8000元奖金,总奖金超过30万元。另外还将评选超级球队、MVP球员等奖项若干。在赛季末,还将挑选优秀球员组建中国康养之都气排球男队和女队,参加陕西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气排球比赛,未来也将代表商洛征战全国气排球赛场。

秦岭记忆·2025中国康养之都气排球超级联赛
(三)以吸引商业资源为导向,优化赛事形象。赛事设计了以气排球为原型,融入阳光、秦岭、丹江元素的赛事logo及形象识别系统和吉祥物“洛洛”系列表情包、手办及赛事专属奖杯、奖牌、文创产品等,通过统一的赛事IP包装,有效提升赛事辨识度。

吉祥物“洛洛”
(四)以扩大对外传播为指引,构建媒体生态。初步建立赛事官方抖音、快手、微信、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账号,每场比赛都邀请了部分中省市媒体及时发布推送赛事相关信息、视频、动态。同时,为发挥赛事的公益性,在比赛主场地留有公益广告位,免费为全社会商家、个人等公益活动进行宣传,不断探索“线上+线下”“视频+直播”“内容+服务”的全域立体化传播模式。
二、全国打造本土化赛事IP的经验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纵深发展,“村超”“村BA”“苏超”等植根本土的现象级赛事找准差异化发展路径,不简单模仿他人的发展模式,以“破圈效应”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小城市突围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文化基因构筑差异化竞争壁垒。文化是赛事IP的灵魂与根基,也是其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散装江苏”“楚汉之争”“盐水鸭大战水蜜桃”“南哥之争”、“常州”“吊州”“巾州”等基于地域文化的幽默表达,推动苏超相关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50亿大关。兰州马拉松以“百里黄河风情线”作为核心赛道,与甘肃省博物馆合作推出“马踏飞燕”绿马文创产品,与《读者》杂志合作设计主题明信片,实现了从体育赛事到文化现象的维度跃迁。广东佛山的“龙超联赛”将500场龙舟赛事串联成链,覆盖龙舟制造、水上表演等12个产业链条。贵州“村超”将足球赛事与民族节庆结合,融入芦笙舞、苗族服饰展示等元素,成功将民族文化推向全国。当兰州马拉松选手收到包含牛肉面的参赛礼包时,当“苏超”观众为自己城市的“荣誉之战”呐喊助威时,当贵州“村超”现场芦笙响起时,多元、动态和创新的文化基因为赛事IP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持续活力。

榕江县村超
(二)全民参与激活城市情感共同体。低门槛、广覆盖是现象级IP的群众基础,直接影响赛事辐射范围和社会效益。苏超516名球员中仅有29名职业球员,其余487名选手来自各行各业,举办起初都在小县城的体育中心,票价仅设定5-10元的象征性价格,部分场次甚至免费开放策略创造了场均8798人的上座率,这种基于共同身份和共同目标构建起来的“情感共同体”,是赛事爆发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和传播势能的心理基础。兰州市民自发敲锅助威,为4万跑者加油的“全城热情”,“兰马领嗨员”带动氛围的沉浸式体验,让兰州马拉松被跑者誉为马拉松界的春晚。撕掉体育赛事“精英化”标签,打破职业体育与业余爱好的界限,构建“人人可参与、人人愿支持”的全民体育生态,使赛事成为连接城市内部、联动城市之间的情感纽带,赛事传递将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是一种“普通人也能成为城市英雄”的价值主张,这种主张对大众的吸引力远超精英体育。
(三)数字传播重构赛事影响力边界。传播创新决定破圈效能,在信息爆炸时代,传播策略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赛事IP的影响力边界。苏超不仅在有线机顶盒上线“苏超热点”板块,还利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进行立体化、互动化传播,设置“苏超名场面”“赢了吃早茶,输了做试卷”等易传播、强互动的话题,鼓励用户创作、分享精彩瞬间、趣味花絮和城市文化相关内容,直接让受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再变为“传播者”,形成传播的自我增强循环,产生裂变效应,造就了苏超单场直播观看量超百万、话题播放量破10亿的高光时刻。贵州榕江通过“村寨代言人”“千人行动”“万人计划”和“致富带头人”等培育培训活动,孵化出1.2万余个自媒体账号、培育了2200余个网络直播营销团队,这种全媒体参与矩阵的构建,极大拓展了传统赛事的地理边界和人口覆盖,也以更加多元、包容和创新的方式,为不同年龄、职业、地域的人群提供展示自我、连接社会的舞台,实现了赛事“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能出彩”效果。

江苏省苏超联赛
(四)场景融合打通“流量-消费”闭环。体育赛事作为超级流量入口,需构建消费转化生态链,才具备极强的产业带动能力和消费激活潜力。苏超联赛其间,常州春秋乐园对扬州市民免门票,推出“9.9元球票+萝卜干炒饭”“观鸟+观赛”等场景化消费,三天接待扬州游客达15万人次,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赛事引流-消费变现”模式,成功构建了从线上流量到线下消费的闭环生态。兰州马拉松通过精心设计的兰马之夜与兰马市集两大板块,将市集、巡演、特色美食、非遗文化等元素有机整合,为参赛者打造“跑马+逛城”体验场景,深度传递城市魅力。融合场景的成功构建,使体育赛事超越体育本身,成为连接文化与消费、个人与城市、当下与记忆的综合性媒介,成为城市表达自我、讲述身份的媒介。
(五)三方协同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是IP长红基石。苏超联赛的火爆离不开江苏省政府部门对足球的重视,其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城市联赛作为文旅体融合新亮点,赛事组织者构建了主冠名、战略合作伙伴、城市独家合作伙伴、品类指定供应商等多层次商业赞助体系,深度开发吉祥物“豚宝”、茉莉花奖杯、城市限定玩偶、联名服饰、冠军盲盒等实体商品,走出了赛事从政府输血向市场化造血转型的关键一步。榕江“村超”自2021年起,就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领导的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机构,各部门主动参与,全力保障游客权益。同时,开发的“村超”酒、“村超”电子竞技、“村超”运动装备等新产品也不断涌现,全县开发的蓝染“村超”文创产品更是多达200余款,涵盖足球、本子、T恤、布袋、球队队标等多个品类,不多扩展赛事IP的价值。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保障,市场机构负责专业运营和商业开发,民众广泛参与和情感投入,三者各司其职又相互促进,让赛事可持续发展,不断延长生命周期。

雷江县村BA
三、推动商洛本土赛事IP破圈发展的建议
体育赛事作为“经济催化剂”的乘数效应已得到充分验证。商洛市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气排球超级联赛”IP,高度契合全民健身、健康养老、文旅融合、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方向,应将其作为战略工程系统推进,通过深耕秦岭文化根脉、构建全民共享生态、创新数字传播范式、深化产业融合场景,并强化政策、市场、技术多维支撑,将商洛建设成为全球气排球运动新高地和中国康养体育示范城市。

商州区两河口体育运动公园
(一)构建立体传播生态,解锁流量密码。构建“全媒体覆盖、多维度联动、深层次渗透”的立体传播生态,引发更多人情感的共鸣,实现赛事影响力与城市品牌价值的双提升。一是建立“中央厨房”式内容生产体系。强化政府引导,成立媒体传播专项工作组,统筹协调报、网、端、微、屏全媒体资源,形成“统一策划、分级制作、多端分发”的传播体系。建立“赛事传播应急响应机制”,针对突发热点快速生成传播通稿,确保信息传播的权威性与时效性。二是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整合报纸、网站、微信、视频号、抖音号、快手等全媒体形态,在抖音平台开设“商洛排球热”官方账号,实时直播赛事精彩片段,邀请本土网红以“沉浸式解说”解读比赛,构建体育赛事媒体宣传矩阵。联合商洛日报、商洛新闻网等开设“排球之城”专栏,制作“排球技巧教学”“明星球员纪录片”,深度报道联赛背后的群众故事。运用数字技术重构赛事传播场景,开发“云上赛场”“虚拟场馆漫游”“运动员第一视角跟拍”等互动功能,增强观赛体验。三是创新传播运营机制。创新内容生产模式,鼓励市民用方言解说赛事、用非遗技艺制作加油道具(如洛南剪纸队旗、商南茶艺啦啦队),发起“全民拍排球”短视频挑战赛,联合教育部门开展“小小解说员”“裁判体验营”活动,招募“排球文化推广大使”,定期开展传播技能培训,全面解锁赛事流量密码。
(二)深化赛事融合发展,延伸文化内涵。在赛事中植入文化内涵,既能提升赛事的辨识度与吸引力,又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一是以文化特色赋能赛事品牌。依托商洛独有的历史文脉与自然禀赋,将秦岭、22℃商洛和地方民俗文化等文化符号深度融入赛事设计与命名,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赛事名称。在赛场周边设置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和非遗文创展示区,挖掘商洛花鼓、商南民歌等非遗元素,将其融入赛事开幕式、颁奖仪式等环节,通过非遗展演、民俗表演等形式,让赛事成为展示商洛文化的窗口。二是以文化场景浸润赛事体验。创新“赛事+文旅”模式,设计气排球主题旅游线路,将赛事与金丝峡、天竺山等景区联动,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赛事期间配套药膳美食节、民宿体验券、文创产品展销,让参赛者“赛在景中、游在文中”。开发气排球游戏,植入商州故城墙遗址公园、棣花古镇宋金街、丹凤武关古城等文化地标,让游客在竞技中感受文化沉浸感。三是以文化传承深化赛事实效。增强互动体验,把广场、商场改造成赛场,让广大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鼓励赛事组织方与非遗传承人、文化企业合作,开发“赛事+文创”衍生品(如印有商洛花鼓图案的运动背包、融入秦岭元素的奖牌),延伸赛事产业链。依托赛事流量宣传商洛文化,建立“赛事+研学”机制,让气排球赛事成为传承商洛文脉的新载体。

商州区群众运动公园
(三)优化赛事服务保障,提升体验品质。全面提升赛事体验品质,实现从单一竞技活动向“城市服务综合体”的跨越,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留量”。一是优化顶层设计。将“中国康养之都气排球超级联赛”纳入市级重点事项,形成“市级统筹—县区承办—社会参与”的三级管理体系。探索设立体育产业引导基金,出台赛事审批、场地使用、税费优惠等便利措施。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安保、交通、物价、食品安全保障。二是提升赛事水平。借鉴国际排球赛事经验,建立“季前赛—常规赛—季后赛—总决赛”四级竞赛,形成全年常态化赛事网络,持续优化赛场设计、创新赛事形式。制定《商洛气排球赛事执行标准》《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构建“医疗+保险+应急”三位一体保障网络,提供更加细致、贴心的参赛体验,提升赛事品质化、专业化水平。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发挥“市级排球协会”作用,采取在商洛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相关专业,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院校共建赛事运营实训基地,深化“裁判员+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统筹赛事组织与后勤保障。设立体育赛事产业智库,聘请体育营销、文旅规划等领域专家担任顾问,建立“职业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三级人才库,完善“志愿者星级评定体系”,促进赛事服务专业化。
(四)拓宽赛事合作方式,创新共赢模式。赛事作为重要流量载体,要以场景化、产业化、生态化为核心导向,着力构建“赛事+多元业态”协同发展体系,充分释放赛事流量价值。一要创新政企协同。施行政府搭台、企业运营,成立商洛体育产业联盟,探索“固定投入+收益分成”机制,制定赛事场景需求清单,发布赛事招商需求、场地租赁、人才服务等供需信息,统筹赛事衍生品开发,对赞助商实行分级权益回报,如冠名商享有赛事LOGO联合推广权、指定产品专区设置权等。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赛事数据资产库,收集观众画像、消费偏好等数据,为精准营销提供支撑,有效提升赛事消费转化效能。二是丰富消费场景。建立票根经济转化机制,推出“气排球夏令营”“校园体育教师培训”等课程,积极探索“食住行游购娱学”全产业链生态。深化体育赛事与商圈、街区融合发展格局,打造“赛后狂欢夜”品牌活动,引入气排球主题展览、互动体验,组织排球技巧挑战赛、球迷才艺秀,并配套灯光秀、露天电影等夜间娱乐项目,构建“赛事引流—消费留客”闭环,打造特色鲜明的“赛事+”消费场景。三是深化跨界整合。将社区气排球运动会、街头气排球挑战赛等微赛事嵌入15分钟生活圈,增强城市活力与居民获得感。培育田间气排球体验赛特色项目,推动“赛事+特色农业+电商直播”融合,促进农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深化西安、汉中、安康等重点区域合作,共建赛事旅游廊道,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与客源共享,提升赛事综合竞争力。

“一带一路”国家青少年排球训练基地
(五)参与全球竞赛体系,打造标杆品牌。以气排球赛事为战略支点,构建“体育搭台、产业融合、城市出彩”的开放发展新模式,实现从“赛事举办地”向“产业策源地”的跨越升级。一是引进来。策划“中国·商洛国际气排球发展峰会”,邀请国际排联官员、国际运动医学专家及全球顶级俱乐部代表,围绕“气排球与城市健康产业融合”主题开展交流研讨。以中国康养之都气排球超级联赛为核心,积极申办国家级气排球赛事(如全国全民健身大赛气排球比赛分区赛、中国职工气排球锦标赛等),利用现有基础和经验,吸引全国选手和目光聚焦商洛,提升城市辐射力。二是走出去。建立青少年体校-高校专业队-职业俱乐部三级培养链条,加快组建高水平的商洛气排球男女代表队,系统化训练并积极参与“超级杯”全国气排球联赛、中国大学生/职工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提升“中国康养之都气排球超级联赛”品牌的专业背书和知名度。三是特色化。在成功运营一定时间后,可探索创办具有秦岭康养特色的国际气排球邀请赛,吸引周边国家或地区的队伍参与。开发“赛事+康养”融合产品,参赛者可同步体验温泉疗愈、中药膳食、森林冥想等康养服务,让更多人来到商洛、认识商洛、了解商洛,充分向外界展示“22℃商洛·中国康养之都”的城市文化魅力和活力。(作者孟军系市体育局副局长)